:: S I N O B A N K N O T E ::
 



繁體 简体 English

:: 问答集 > 历史人物 > 孔子 (551 ~479 BC) ::
 
儒家的创始人,春秋晚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东南)人,名丘,字仲尼。先世为宋国贵族,曾祖孔防叔避迁鲁。父叔梁纥为武士。少「贫且贱」,及长,曾任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。深好学问,相传曾问礼於於老聃,学琴於师襄。鲁定公九年(前501年),五十一岁时任中都宰。十年升任大司寇,曾於鲁、齐夹谷之会为定公相。十二年,因政治主张与执政的「三桓」不合,遂离开鲁国,自此周游卫、陈、曹、宋、郑、蔡等国,终不见用。鲁哀公十一年(前484),六十八岁,回到鲁国。四十岁前後即聚徒讲学,相传弟子三千,着名者达七十人。曾整理研究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周易》等文献,并把鲁国史官所记《春秋》加以删修,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。宣扬「仁」的学说,「仁」包括忠、孝、宽、惠等内容,认为「仁」即「爱人」,「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」,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。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妥协和亲善。贯彻「仁」时,要以「礼」为依据,故说「克己复礼为仁」。对鬼神采取既不否定也不重视,「敬鬼神而远之」的态度。在政治和经济上,要求当政者实行教化和宽惠政策,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。同时要求人民对上也要顺从和易使,反对犯上作乱,提出君、臣、父、子各守名分的主张。在教育上,提出「有教无类」口号。在教学态度上,有「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」的精神,持「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」态度,有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」和「不耻下问」的思想。在教学方法上,提出「学而时习之」,「温故而知新」的学习途径;采用「因材施教」和启发式的方法。但鄙视「学稼」、「学圃」,强调「君子学道则爱人,小人学道则易使也」,认为有「生而知之」的人。自汉以後,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,其本人也被尊为圣人,对後世影响极大。

礼运大同篇得全文如下
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;选贤与能讲信修睦。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;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皆有所养。男有分,女有归。货恶其弃於地也,不必藏於己;力恶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为己。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;故外户而不闭。是谓大同。

孔子 (551 ~ 479 BC)
孙文 (1866 ~ 1925)
朱德 (1886 ~ 1976)
蒋介石 (1887 ~ 1975)
毛泽东 (1893 ~ 1976)
周恩来 (1898 ~ 1976)
刘少奇 (1898 ~ 1969)
  

©©© 神州錢鈔 SinoBanknote 写信给站长 ©©©